一般线性回归模型(LM)
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了二元一次方程,其中 y 为因变量,x 为自变量。当 x 发生变化时,y 的值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改变。
一般的我们认为其表达式为:
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成对的(x,y),想构建一条直线能够让这些点均匀的分布在这条直线的周围。所以我们需要对 β 的值(参数)进行估计。统计世界中的公式会有一个小尾巴,用来代表误差,即:
损失函数
有了成对的(x,y),我们可以任意地在散点间画一条直线,那么哪条直线才是最准确的呢?我们先从残差说起。残差说白了就是真实值和预测值间的差值(也可以理解为差距、距离),用公式表示是:
我们把所有的残差先平方(消除负号),然后再都加起来得到一个值,用这个值来评判这条直线是否是最好的。残差平方和越接近0,那就说明真实值和预测值越相近。
残差平方和公式:
还记得微积分知识的话,就知道导数为0时,Q 取最小值,因此我们对两个 β 求偏导并令其为0:
将所有的(x,y)代入上述式子就得到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,求解就可以得到两个参数的值。这个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。
限制
- 一般线性模型要求因变量 y 要符合正态分布
- 误差要符合正态分布
- 方差齐
- (x,y)线性相关
- 如果是多元线性回归,多个自变量之间需不相关
广义线性模型(GLM)
由于一般线性模型的限制较多,无法适应现实中的所有情况,如分类型因变量(动植物是否抗病、药物是否有效),由此提出了广义线性模型。广义线性模型主要包含两种模型:逻辑回归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,前者假设因变量为分类数据(二分类),后者假设因变量为计数类数据。
广义线性模型对于一般线性模型来说,主要是多了一个连接函数,连接函数将因变量和线性预测器。
Lasso回归和岭回归
我们在用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时,可能会遇到以下两种问题
- 过拟合, overfitting
- 欠拟合, underfitting
而 Lasso 回归和 Ridge 回归是在损失函数中分别加入一个约束项,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。
岭回归损失函数如下(第二项为所有参数平方和,即L2范数):
Lasso 回归损失函数如下(第二项为所有参数绝对值之和,即L1范数):
上述两个公式中第二项为添加的约束项(正则项)。
则 求解β 参数可以用下述表示:
范数
L1范数:表示向量x中非零元素的绝对值之和。
L2范数:表示向量元素的平方和再开方。
线性混合模型(LMM)
混合线性模型也被称作为随机效应模型(random effects model),它假定要分析的数据来自不同总体的层次,这些总体的差异与该层次有关。其假设正好适用于动植物遗传进化研究,不同的个体很有可能具有亲缘关系。模型通式如下:
可以看出,其比一般线性模型多了 Zμ 项。其中 β 称作固定效应,μ 称作随机效应,ε 为随机误差。若将上述表达式中的 Zμ+ε 作为一个整体的随机误差项来看,混合模型标准形式就变成传统的线性模型。在求解混合线性模型参数时,不再使用最小二乘法,而是使用最大似然估计(ML)或者约束最大似然估计(REML)。
混合模型方程(MME) 如下:
其中:
混合线性模型依然假设因变量为正态分布,所以无法拟合分类型变量。
模型GWAS应用
以下代码均在R语言环境下运行。
LM1
2
3
4
5
6
7
8library(data.table)
geno = fread("c.raw")
phe = fread("phe.txt")
pca = fread("pca.txt")
plink = fread("pca_cov.txt",header=F,sep=" ")
dd = data.frame(phe = phe$V3,pca1 = pca$V1,pca2 = pca$V1,geno)
mymodel = lm(phe ~ pca1+pca2 + X(单个位点名字),data=dd) #pca1+pca2作为模型协变量
summary(mymodel)
GLM(Logistic回归)1
2
3
4
5library(data.table)
geno = fread("c.raw",)
phe = fread("phe.txt") #表型为 0-1分类
dd = data.frame(phe$V3,geno)
mymodel = glm(phe$V3 ~ X(单个位点名字) ,family = "binomial",data=dd )
MLM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M <- matrix(rep(0,200*1000),1000,200)
for (i in 1:200) {
M[,i] <- ifelse(runif(1000)<0.5,-1,1)
}
colnames(M) <- 1:200
geno <- data.frame(marker=1:1000,chrom=rep(1,1000),pos=1:1000,M,check.names=FALSE)
QTL <- 100*(1:5) #pick 5 QTL
u <- rep(0,1000) #marker effects
u[QTL] <- 1
g <- as.vector(crossprod(M,u))
h2 <- 0.5
y <- g + rnorm(200,mean=0,sd=sqrt((1-h2)/h2*var(g)))
pheno <- data.frame(line=1:200,y=y) #表型后几列可以增加固定效应(性别,种群结构)
kk <-A.mat(geno)
scores <- GWAS(pheno,geno,plot=TRUE,K=kk) #结果第四列为log p值